汪洋书记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后,全省上下反响十分热烈。这表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充分反映了民意,形成了社会共识,为推进全省各项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是不是修改两个字,把广东改为汕头就可以把省委省政府的方针政策都落实了呢?我想不是那么简单的,汕头作为广东的一个重要城市,曾经的广东省仅次于广州的经济人口大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和整个广东省的发展是不一致的,所以幸福可能是相似的,但转型升级的内涵却是不同的。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汕头”,就现阶段而言,可能主要还是在转型升级,虽然说加快转型升级是手段,建设幸福汕头是目的,但是在经济水平落后的基础上创造幸福生活是不容易的,仅有精神层面的幸福而没有物质层面的幸福也是不容易让老百姓满意的。汪洋同志说要正确理解“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就要准确把握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他打个比方,就是“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关系。如果说“建设幸福广东”是“分蛋糕”的话,“加快转型升级”就是“做蛋糕”,就是奠定“建设幸福广东”的物质基础。没有加快转型升级,“蛋糕”就做不大,做不好。我们过去谈经济发展,常常强调做大“蛋糕”,很少考虑做好“蛋糕”,不注意提高“蛋糕”的质量,降低做“蛋糕”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现在我们讲转型升级,就是要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去做高质量的“蛋糕”,只有“蛋糕”又好又大,“建设幸福广东”才有良好的物质基础。要特别注意防止一种倾向,就是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分蛋糕”上,而忽视了“做好蛋糕”。就汕头现在的实际情况来说,是我们的蛋糕没有做好,质量差且个头小,所以大家普遍都分得很少,怎么办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是提几句口号那么简单了,要把全市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才可能取得些许的进步,落实到每一个人都应该想一想,汕头经济的蛋糕自己分了多少,又贡献了多少,可能有些人天天抱怨蛋糕分少了,而事实上可能却是他分走了别人做的蛋糕,而自己却没有做出蛋糕。 汪洋书记说“幸福广东”包含着物质、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不能偏颇,幸福是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感受,其内涵是很丰富的,既涵盖物质生活,也涵盖文化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幸福虽然是主观感受,但并不是空中幻影,而是有其实实在在的物质依托的。首先,应是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的国家物质条件极端匮乏,而且大搞个人崇拜和愚民教育,虽然人民可能所谓的幸福感很强,但那不是现代文明意义上的幸福。社会生活方面的诉求也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要参与社会活动,要求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求公平正义。现在群众的生活普遍改善,但由于部分社会成员是通过不正当手段非法牟利,人民群众依然会不满意,会认为不公平,幸福感依然不会很高。那么就汕头的情况而言,除了一些共性的东西之外,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传统思想比较浓厚,从人情社会到法制社会的过渡比别的地方要慢一些,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没有别的地方强,所以整体的经济水平比较低,社会普遍感觉到的是经济压力大,更严重的是经济还没有大的发展环境却率先被破坏了,乡镇一级的地方本来应该是青山绿水,比市区更加宜居的地方,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的乡镇已是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社会经济矛盾问题重重,成为社会解不开的死结,这些都是数十年累积而来的,在这样的地方要建设幸福汕头是要有真勇气的。在经济建设不能在短期内取得长足进步的时候,在社会公平、法制建设、保护环境、移风易俗等方面是能够有条件大力度推进的,只要能摆脱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愿望,就可以改善社会风气,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秩序又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汪洋书记说“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他指出,加快转型升级需要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抓转型升级,但是不愿转、不会转,制度制约不能转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转型升级的障碍,有观念的问题,有资金的问题,有技术的问题,有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问题,也有路径选择和政策设计的问题,等等。汕头在这个问题上就更不能着急了,因为汕头在改革开放中掉队是二三十年积累下来的,想迎头赶上的心情急迫可以理解,但很多问题是欲速而不达。《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是社会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汕头是一个人口大市,这是劣势,因为人均占有资源少,但象日本这样的国家同样同样也是人多地少,地质灾害多,同样也能发展,可见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自己动力手动脑,就能建设幸福汕头。 汪洋书记说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幸福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幸福的标准也会不断变化,因而幸福是永远无穷尽的。比如,解放初期有饭吃就觉得幸福,改革开放初期有钱花就觉得幸福。进入新世纪,幸福的标准也提高了,不光是有饭吃和有钱花就可以了,人民群众的诉求也不断增多。在经济发达亦或是不发达的地方,幸福感都 是一个种综合的感受,高楼大厦之下,如果社会治安不好、城市交通管理不好、人居环境保护不好、社会矛盾解决不好、医疗卫生和教育问题解决不好,那也会缺乏幸福感的,反过来说,有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很高,但整体上经济社会发展和谐,人们也会有比较高的幸福感,最近几年,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和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活动中,广东省的经济最强市广州和深圳排名都不靠前,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建设幸福汕头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单纯的GDP工程。 建设幸福汕头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幸福汕头的主体,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用劳动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市委员市政府着眼于整个汕头的情况推进工作,作用各个基层单位和个人,除了配合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之外,也要立足自己所在的集体和家庭,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思考如何建设幸福的集体幸福的家庭和作一个幸福的市民,为这个城市的幸福出一份力,让涓涓细流汇成江海, 汪洋书记说“建设幸福广东”要考虑当前又兼顾长远,不能搞成片面的政绩工程,建设幸福广东,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不顾客观规律,追求贴幸福标签的政绩工程。过去过分强调追求生产总值(GDP)增长,形成了不健康的增长方式,如果现在过分追求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同样容易出现“幸福”政绩工程,获得形式主义的“幸福”,甚至可能会形成不可持续的“幸福”。如果领导干部在任期内,不注意人民群众长久的根本利益,寅吃卯粮,花钱让大家“幸福”,任期结束以后留下一堆“账单”,这种幸福也是不可持续的。这些方面在国际上是有教训的,比如西方一些国家在增加公共福利方面,因处理不当出现许多问题。一些国家进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就是因为高福利必须依靠高税收来支持,税负过重影响了国家竞争力,整个社会不堪重负,难以持续。因此,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在发展的某个阶段给人民群众相适应的幸福感,既考虑当前的幸福,又考虑可持续的幸福,这才是正确的建设幸福广东之路。如果不考虑将来和后续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当代人受益,后代人遭罪。这是汪书记给幸福工程打的预防针,他太了解基层了,他知道基层执行上级的政策主要是应付检查和评比,而很少有内生的动力。 学习了汪洋书记推荐的两本书和他的文章,我感觉里面务实的东西很多,是胡锦涛书记“科学发展观”在广东的发展和实践,考虑到了广东省现阶段省情。我们学习之后,应该如何落实呢?我想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汕头市的市情,各区的区情,各镇的镇情和各村的村情,我们建设好幸福的家庭就会有幸福的社区,建设好了幸福的乡村和幸福的社区,自然就会有幸福的汕头。而我们每一个人把把家庭的事情安排好,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好,就是追求幸福的汕头迈出第一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