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城市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作;低碳生态城市重视节约土地资源;低碳生态城市以低碳生态规划调控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强调市民参与性……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宏观政策调控,积极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对于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首次编撰发布的《广东住房城乡建设年度报告(2013)》显示,自2010年启动低碳试点省建设以来,广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涉及众多领域,需要政府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目前,虽然广州、深圳、江门等城市编制了低碳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一些新区、新城在规划设计中也引入了低碳发展理念,提出了行动计划,但相对局限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还未形成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合理推进工作的局面。
A 广东成第一批低碳试点省
【2010年,我国启动低碳试点省、低碳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广东、辽宁等五省和深圳、天津、重庆等八市被选为试点,在全国推开相关工作】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消耗资源的速率也大幅攀升,国内生态环境出现恶化。迅猛发展让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付出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物种消亡等极大的代价。对于广东而言,改革开放30多年,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外延式城市建设模式使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变得脆弱,资源环境约束也日益突出。
2010年,我国启动低碳试点省、低碳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广东、辽宁等五省和深圳、天津、重庆等八市被选为试点,在全国推开相关工作。而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广东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引入部省合作共建机制,率先探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2013年11月25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作为广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省委、省政府也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十分关注,胡春华书记、朱小丹省长多次分别就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在全省振兴粤东西北战略中,《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作方案》,也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作为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重要抓手。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也明确将“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作为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作为专门章节,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推进示范省建设的任务要求。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宏观政策调控,积极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对于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B 低碳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截止2013年底,广东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累计面积超3100万平方米,排全国第二位;珠三角共建成绿道8298公里,粤东西北累计建成省立绿道1183公里】
记者了解到,自2010年以来,广东创建国家低碳试点省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节能减排方面,广东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入手,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专门设立了省节能专项资金,每年投入超过3亿元支持节能减排工作。
在生态格局建设方面,广东围绕主题功能区建设,在做好南岭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基础上,通过增加森林碳汇、引进森林进城和森林围城、加快城市增绿等建设,初步构建了融城区、山区、岗地、平原一体的全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和以珠江水系、沿海重要绿化带、北部连绵山体、主要区域绿地、珠三角绿道网和城市公园为主要框架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其中,绿道网建设作为广东“以人为本、贴近群众、服务民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完善绿道网络体系,着力打造绿道网“公共目的地”,其生态价值和综合效益已初步显现。《报告》指出,至2013年末,珠三角共建成绿道8298公里,粤东西北累计建成省立绿道1183公里。
在宜居城乡创建活动方面,2013年全省共创建925个宜居社区,11个宜居范例,53个宜居示范城镇、142个宜居示范村庄。
在绿色建筑建设方面,截止2013年底,广东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累计面积超3100万平方米,排全国第二位,仅次于江苏省。绿色建筑对于降低建筑能耗、减少有害气体排放、改善大气质量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国家开展低碳试点工作以来,深圳市和广州市先后被确定为全国低碳试点城市。深圳光明新区继2008年成为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2009年被评为全国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后,又被授予首批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此外,中心广州知识城、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等在全国低碳城市建设领域也产生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C 从试点到推广仍需时日
【由于缺乏指标导向、管理规程等配套措施,低碳生态城市的先进理念和强制要求难以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得到有效落实和监管】
而在试点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也逐渐出现了不少问题和障碍。
《报告》指出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各个政府部门的统筹管理力度亟待加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涉及众多领域,需要政府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目前,虽然广州、深圳、江门等城市编制了低碳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一些新区、新城在规划设计中也引入了低碳发展理念,提出了行动计划,但相对局限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还未形成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合力推进工作的局面。由于缺乏指标导向、管理规程等配套措施,低碳生态城市的先进理念和强制要求难以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得到有效落实和监管。
其次,试点推广远未实现,整体效果有限。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广东省推进较早,从省层面来考虑,缺少综合性的整体效果。一方面广东各地方差异比较大,各自发展阶段、地理环境、能源消费结构差异比较大,对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些尝试或侧重于水资源处理,或侧重于能源搞好清洁生产,或注重公共交通、新能源汽车,但这些探索仍集中在某一个小的范围尝试,对于整个城市层面来说,见效不够明显。
此外,规划难以在实施层面推进,存在制度上的障碍。以新能源为例,我国虽有电力法,广东省也有电力建设条例,但这些原来的电力法和电力设施建设条例可能没有考虑到新能源建设的需求和进入电网的需要,以及规定进入电网电价利益分配的工作。因此,必须要对原来这些法律、地方法规技术标准进行调整,否则规划的实施会遇到制度上的障碍。
又如,鼓励节能服务企业行业发展,鼓励合同能源模式推广,制度上应该有所调整。对于能源消耗、能源节约、碳的排放等指标,如果没有使之可以量化的指标和标准的程序性规范,则很难推进。
另外,若干政策配套及实施不够到位。如绿色建筑补贴政策,从中央到地方监督及实施力度还不够。此外,雨水回用以及围绕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配套和实施都有待提升。
不按设计标准严格运营。以绿色建筑为例,按照高标准去设计建设的项目,由于运营跟开发商不是一个单位,如果建好后不按高标准运营,就无法达到效果。绿色建筑普遍对技术、操作要求比较高,相对应的绿化维护要求也很高,因此对传统物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要求也相应较高,必须要加强技术人员和物业管理单位整体的水平,有些运营商不按照高标准严格去做,是普遍面临的问题。
以深圳光明新区为例,针对运营阶段能否保证开发设计时规定的标准,有关管理办法提到要按照标准进行数据上报,并出台《深圳市绿色物业管理导则》,但有关人员强调,由于是市场行为,规定并非强制。
最后,老区推动难度大。老城区低碳生态建设与新城示范点差距过大,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对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推进过程中难度比较大,一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既有建筑的投入是纯投入;同时另一方面还需征得权利所有人同意。
D 市级层面设立专项资金补贴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往往还是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地方相对好落实,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在这方面也较为明显】
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两点至关重要,政府先行和资金保障。《报告》建议,政府加大绿色建筑投入力度,采用先易后难,先从政府可控的公共建筑、大型地标性建筑、包括一些政府管理的工业园区等着手,既相对容易协调实施,也能向社会做出示范效应。
此外,建议从市级层面为推进建筑节能设立专项资金作为节能改造补贴资金。如果政府机关和医院、学校等单位的公共建筑实施了节能改造,经申请核准后,可按项目成果成本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助或奖励。对住宅节能改造,本着居民自愿原则,对愿意改造的给与一定的补贴。每年确立一批既有建筑作为节能改造省级示范项目,以商业、酒店、办公建筑等为重点,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制订节能改造方案并实施节能改造。
值得注意的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往往还是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地方相对好落实。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在这方面也较为明显。对此,引入民间社会资本以及企业来进行市场化运作,用有益于生态的发展项目盘活低效利用的土地,政府并非完全依靠投入资金,而是通过吸引生态项目落户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条件,筑巢引凤,这对于粤东西北和相对落后地区低碳生态发展可提供经验。
例如在梅州,“客天下”的文化旅游产业园的项目,把原来荒山养猪场,低效的土地进行资源利用,政府给予民营企业适当支持,民营企业把荒山进行了绿化。企业花了几个亿,带动了地方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发展。在揭阳中德金属生态城,政府发动企业成立企业联合会,帮他们牵头跟德国相关产业协会、家庭企业协会联系引进德国的技术,来做金属制造业的处理。
E 从低碳生态试点市到低碳生态试点省
【关于低碳生态建设,住建、发改、环保各有一套评价指标,如何凝聚合力协调推进,破解九龙治水的局面,也考验各部门协同合作的智慧】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作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为广东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省进行探路。如何将广东各地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经验与成效推广开来,并统筹考量、因地制宜地在建设试点中解决好区域生态低碳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广东能否实现省部合作目标,成为全国领先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的关键。
目前关于低碳生态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推进的低碳生态城市、发改部门推进的低碳省市试点、环保部门推进的生态市村镇各有一套评价指标,如何凝聚合力协调推进,破解九龙治水的局面,也考验各部门协同合作的智慧。
《报告》指出,现有条件下,各有一套评价体系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应各有侧重和互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偏重建设,发改部门应偏重产业节能和减排,环保部门应偏重大气、水和固废。此外,在广东现有的多个强调低碳生态的开发区的建设中,应该找到新的分工模式。
在全省层面,《报告》建议成立以省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省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设立办公室,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指导全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协调重大问题。制定广东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部门,落实任务分工,省各部门加强协同合作,制定配套政策。 (广东建设报记者 徐文慧 通讯员 岳建轩 制图 广东省建设信息中心 张锦明)
广州中新知识城
珠海横琴新区
深圳前海
摘自:粤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