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知道

沥青路面水损害原因与预防方法

如今,路面建设中沥青路面作为一种高级路面被广泛采用,然而由于交通量的不断增长,重车增多,大型货车超载严重和渠化行车的作用,给路面带来的明显的早期破坏逐渐增多。那么,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的原因与预防方法有什么呢?下面就由工程造价大数据网的小编来给大家解读一下这个问题。

      水损害的原因

      1.表面产生坑洞

      由于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坑洞总是首先在局部沥青混凝土空隙率较大处产生。通常采用半开式(Ⅱ型)沥青混凝土表层时,产生的水损破坏更为严重。事实表明,只要有自由水侵入并滞留在沥青混凝土的孔隙中,不管是传统纯沥青混凝土,还是改性沥青或加抗剥落剂的SMA,在大量行车作用下,都会产生沥青剥落现象。

      2.表面层和中面层同时产生坑洞以及局部表面产生网裂和变形

      当表面层和中面层都是空隙率较大的半开级配沥青混凝土,而底面层为空隙率较小的密实沥青混凝土时,降水过程中,自由水较易渗入并滞留在表面层和中面层内。当表面层是半开级配、中面层为密实式沥青混凝土时,在较长时间的降水过程中,自由水透入表面层后较长时间从中面层的薄弱处浸入中面层,并滞留在表面层和中面层内。大量快速行车使此两层沥青混凝土中部分碎石上的沥青剥落,导致表面产生网裂、形变和向外侧推挤或产生坑洞。

      3.唧浆、网裂、坑洞

      水透过沥青面层滞留在半刚性基层顶面,在大量快速行车作用下,自由水产生很大的压力并冲刷基层混合料表层的细料形成灰白浆。灰浆通过各种形状裂缝被行车压唧到路表面,可使路面产生网裂、变形或坑洞。

      4.桥面唧浆或坑洞

      桥梁、通道等构造物以及水泥混凝土铺装层上的沥青混凝土面层相对于路基上的面层更容易产生坑洞。桥面产生坑洞也往往是先产生唧浆(白浆),接着形变、网裂和坑洞。

      5.沥青面层空隙率过大产生渗水

      据资料显示:当沥青路面的空隙率小于8%时,沥青层中水在荷载作用下一般不会产生动水压力,不容易造成水损破坏。当排水性混合料的路面空隙率大于15%时,一般都采用改性沥青,且水能够在空隙中自由流动,也不容易造成水损破坏。而当路面实际空隙率在8%~15%的范围时,水容易产生较大的毛细压力成为动力水,造成沥青混合料的水损坏。

      水损害的预防

      1.如何使水不容易侵人路面结构层

      例如,防止中央分隔带植草植树后水侵人路面,有的高速公路将中央分隔带封闭后,在其上摆大盆栽树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措施;防止凸型中央分隔带两侧缘石与面层沥青混凝土连接处粘结不好而透水。

      此外,当出现纵向和横向裂缝时应该及时封闭,防止水沿裂缝侵人结构层。为较好的防止水侵人,可以使面层的各层都采用空隙率不大于5%的密实沥青混凝土。

      2.提高沥青与矿料的粘结力

      当水进人沥青混合料后,在快速重载车辆作用下容易产生沥青剥落现象。为减轻沥青剥落,改善沥青混凝土的水稳定性和耐久性,需要增强沥青与矿料的粘结力。有关研究建议,为加强粘结力应该保证中面层和底面层的粘结力不小于4级,表面层的粘结力不小于5级。

      3.提高混合料压实标准

      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度不仅对沥青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是决定现场空隙率的主要因素。对于配合比设计空隙率为4%的同一种沥青混凝土,在不同压实度下的现场空隙率有明显差别。在压实度为96%时,现场空隙率接近8%;在压实度为98%时,现场空隙率接近6%,前者的渗透系数明显大于后者。所以在实际施工中,要严格保证压实度达到设计标准,表面层压实度不小于98%,中面层和底面层不小于97%.

      4.在路面结构层中设置排水层和防水层

      从我国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来看,往往表面水还没有渗透到中面层或下面层,表面层或中面层就已经开始破坏。鉴于当前我国公路建设中,很多人担心沥青面层薄了容易破坏,愿意用厚的沥青面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水渗人到面层下部造成破坏,可考虑将防水层设在表面层下面。同时,应该在基层顶面设置多孔隙沥青混合料排水层,使水能尽快排出路面结构层。

      通过上面工程造价大数据网的小编给大家解读了关于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原因与预防方法,小编相信各位朋友对沥青路面的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了解到了怎样才能更好的保护沥青路面。